您的位置:首页->科普技术->科普技术->
光诱鱿钓渔业技术四
编辑:舟山市远洋渔业行业协会 发布时间:2009/4/9
三),海锚操作方法

目前放海锚的方法有两种,即船头放海锚和船尾放海锚。专业鱿钓船一般是在船头放海锚,而拖网船改装的鱿钓船大多是在船尾进行。船头放海锚比较简单,而船尾放海锚相对比较复杂。现在我们以8154型拖网改装船为例说明海锚的整个操纵过程。在放海锚时,应在后甲板上将海锚放在固定的位置。然后依次按以下1~4步骤的操作顺序投放海锚。具体步骤如下:
1步:海锚的准备阶段(图6)。在此阶段应注意观察各纲索的连接是否良好。在倒纲的连接点a点上应连接艏倒纲、曳纲、收伞纲和艉倒纲。海锚的浮子连接在浮子纲与收伞纲的连接圆环上。在投放海锚之前,应将船艏放在顺风的位置。

2步:投放海锚阶段(图7)。在少许动车并打左舵之后停车,此时顺序将浮子、海锚、收伞纲和曳纲投入海中。在此之后,应不时地动车,并打左舵,使收伞纲和曳纲能顺利松出,并且受力不致过大。
6  海锚的准备阶段示意图
 

 

 

 

 

 

 

 

 

 

图7 投放海锚阶段示意图

 

3步:倒纲连接点a点前移阶段(图8):当收伞纲和曳纲全部松出后,利用船艏地锚机,收绞艏倒纲,松出艉倒纲,使倒纲连接点a点前移。此时仍应不时动车,并打左舵,使船继续左转,使海锚移向船艏。

 


图8  放海锚倒纲连接点a点前移阶段

 

4步:海锚投放结束阶段(图9)。当倒纲连接点a移到船艏后,海锚投放过程完成。此时应将曳纲从倒纲连接点a点中解出,套在船艏右侧地缆桩上,并固定,将收伞纲及倒纲连接点a点固定在船艏左侧地缆桩上。


图9  海锚投放结束阶段

当需要转换作业渔场和结束鱿钓作业时,则依次13步骤收拢海锚。具体步骤如下:

1步:倒纲连接点a点后移阶段(图10)。


当欲起海锚时,首先利用船艉起网机上的摩擦鼓轮,收绞艉倒纲,松出艏倒纲使倒纲连接点a点后移。在此同时,曳纲与船的连接分开(必须这样做,不然会引起打叶子)。此时应少许动车,并打右舵,观察海锚的动态,使海锚远离船体。

 

2步:收绞收伞纲阶段(图11)。

10 倒纲连接点a点后移阶段

当倒纲连接点a点收绞到后甲板,继续利用起网机上的摩擦滚轮收绞收伞纲。此时应继续动车,打右舵,使船艉正对海锚,之后,注意收伞纲的受力状况,受力过大应停车,受力过小(收伞纲松弛),应少许动车。

11 收绞收伞纲阶段

3步:起吊海锚阶段(图643)。

当海锚的浮子收绞到后甲板后,将浮子解开,继续收绞;当海锚刚绞上甲板时,则利用船上的起钓设备,顺序将海锚的伞针和伞绳吊上甲板;最后绞进曳纲,并将曳纲最后一端连接在倒纲连接点a点上,作好下次投放海锚的准备工作。此时仍应根据海锚的受力情况,不时动车,防止打叶子

12 起吊海锚阶段

(四),海锚调整方法

起放海锚是以流向为主要依据,在正常情况下海锚迎流、船迎风。在风、流共同作用下,使船舶缓慢移动,钓线处于垂直状态,保证鱿钓作业顺利进行。在实际鱿钓作业过程中,要最大程度保持钓船与海锚同步漂移,即通过调整海锚出水孔的大小来实现。通过海锚在水池模拟实验和理论分析,发现现行设计范围内的海锚出水孔的大小与阻力成正比。即:出水孔越大,海锚地阻力越大;出水孔越小(没有完全闭合),海锚的阻力越小。但是,通过海锚模型水池试验发现,同样规格大小的海锚,当无出水孔时,即出水孔面积为零时,海锚的阻力最大,当有出水孔后,阻力大为减小;之后,海锚的阻力随着出水孔面积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出水孔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海锚的阻力有随着出水孔面积的增大而减小。根据上述原理,在实际操作中,海锚可按表3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以表层流为主要依据,使海锚迎流。如风小、流缓,不放海锚又不能作业,此时,可以采用缩短曳纲长度,有时干脆将曳纲全部收上,仅留伞绳,确保海锚迎表层流。

3 海锚调整方法

风的情况

流的情况

风流方向

出水孔大小

较大

较大

同向

较大

较大

较大

反向

中等

较大

较小

同向

较大

较大

较小

反向

较大

较小

较大

同向

中等

较小

较大

反向

较小

较小

较小

同向

较小

较小

较小

反向

较小

(五),海锚和尾帆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中心渔场找到后,要及时抛下海锚,稳定船位,抛海锚之前,要理清张索,以防止纠缠。检查各种连接构件,一般海况下,曳纲放出长度为150m左右,引扬纲250m左右。在实际生产中,曳纲和浮标的长度要根据风、浪和潮流强弱进行调节。风大流急,曳纲放长些;风小流缓,曳纲收短些。最后检查引扬纲与浮标的连接及浮标是否正常。投放海锚时,根据是在船首还是在船尾抛锚,控制船和风流的关系。如果起放海锚在首部进行,投放海锚时,有风则船头顶风,风小流大时船头顶流。先投放浮标和沉子,投放伞体时要适当运用倒车,有助于伞体较快地张开。先投放出水口部分,当伞体完全张开后,将转环投入水中。投放转环时,要避免与张索纠缠,最后放出曳纲,并根据海流、风力条件确定其投放长度。起放海锚在船尾,则有风放顺风,无风有流顺流放海锚,待伞体张开后,动车驾驶使海锚逐渐处在船首方向。

海锚抛好后,要及时升尾帆,确保船位的稳定及处在船首顶风状态。渔船在钓捕过程中,相对潮流的移动要尽可能小。尽量控制在2kn以内以免渔船浮离鱼群。船首要保持顶风状态,使钓线尽可能垂直上升、下降。而实现这一切,除了根据船舶大小匹配合适的海锚外,还与海锚是否使用得当和调整有关。生产经验表明,3~4级风力,是海锚和尾帆发挥作用的最佳时候。当风力超过4级,虽然船首顶风更易保证,但船首与水流的相对漂移速度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海锚的一些参数进行调整才能得到控制。例如,增加海锚的出水口面积,放长曳纲,减少尾帆夹角等。风力较小时,海锚受力小,会因潮流作用左右摆动,有时甚至漂到船中部。此时,船难以维持船首顶风状态,生产往往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除调整海锚的作业参数,如缩短浮标绳、收短引扬纲和曳纲外,运用舵角效应,也是控制海锚摆动的较好办法。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有时海锚看上去似乎一点也不受力,但千万不要把它全部起到甲板,让其荡在水中,对船舶还是能够起到明显的稳定作用。

 

五、集鱼灯

 

集鱼灯是光诱鱿钓作业中最为主要的助渔设备,可分为水上灯和水下灯两类。渔船供电量的大小决定了集鱼灯功率配置的大小。集鱼灯有许多不同种类和不同的功率。

 

(一),鱿钓集鱼灯的发展史

光诱鱿钓技术最先从日本发展起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日本都堪称当今世界上鱿钓业最先进的国家。纵观日本鱿钓业的发展史,诱集鱿鱼所使用的光源也是一个极为重要发展内容,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轨迹。

    最早日本采用松明、树根等制成的火炬来诱集鱿鱼。以后逐步采用乙炔灯、液化气灯和打气煤油灯。到了19世纪30年代,以干电池为能源的白炽灯开始充当鱿钓集鱼灯,最后才逐步演变成能源来自发电机的集鱼灯系统。

    电光源的使用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电光源大致可分为白炽灯和气体放电灯两大类。白炽灯问世较早,也是最早被用作集鱼灯的一种电光源。与气体放电灯相比,白炽灯的电光转换效率较低,寿命也比较短。所以,当高效、长寿的气体放电电灯亮相后,就不断有人尝试用其来作为鱿钓集鱼灯。

    荧光灯是最早成熟的气体放电灯,也是最早引入日本鱿钓业的一种气体放电灯。但由于单灯功率有限、应用上也比较麻烦,因而未被日本渔民所沿用。与荧光灯相比,高压汞灯的发光效率虽不算高,但单灯功率大为提高,寿命也可达上万小时。但是,尽管高压汞灯的光线在水中的穿透性也好于白炽灯的光线,但它们诱集鱿鱼的效果却差不多。另外,炽热状态的高压汞灯一旦熄灭,则要等到它冷却后才能被再次点燃,因此,高压汞灯在日本鱿钓业中的应用也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在金属卤化物灯应用之前,所有气体放电类灯在日本鱿钓业中均未形成规模性应用,白炽灯仍是最广泛使用的鱿钓集鱼灯。例如我校的浦芩号实习船,原是日本熊本县水产学校的实习船,建造于70年代中期,其集鱼灯系统就是碘钨灯。金卤灯最早是在60年代开始应用于舞台照明,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真正普及应用并进入鱿钓业始于80年代。目前,鱿钓集鱼灯系统,除需要调节光强等少数场合仍使用白炽灯外,几乎全都采用金卤灯了。金属卤化物灯不仅大大提高了使用寿命,而且提高了发光效率。

 

(二),头足类对光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规律

1,头足类的感光器官

头足类主要包括乌贼、鱿鱼和章鱼,它们都有非常发达的眼睛。在构造特点上,它们的眼睛跟鱼类等脊椎动物相似,并且都是属于折射型的,能把照射到眼睛瞳孔上的光线折射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但是头足类的光感受器不是脊椎动物那种纤毛型的,而是感杆型的,这与昆虫复眼的光感受器一样。

头足类视觉特性从视网膜色素的角度,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研究结果见表4。从表中可见,头足类视网膜中含有两种光敏色素体系,即视紫红质和视网膜色素。前者的光谱吸收峰值在475~500nm,后者为470~522nm,依种类不同而异。但对同一种头足类来说,表中数据表明,视网膜色素的吸收峰值比视紫红质的吸收峰值向长波段方向移动了约15~20nm。一般认为,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头足类具有色觉功能,头足类有没有颜色视觉的争论迄今尚未结束。但是根据日本学者研究的结果,在明适应时,鱿鱼类对光谱的吸收峰值为绿色光谱;在暗适应时,光谱的吸收峰值为青色光谱。

4  头足类视网膜中光敏色素的吸收峰值(罗会明,1985

 

鱿鱼

大乌贼

枪乌贼

章鱼

视紫红质

480

486

500

475

视网膜色素

495

508

522

490

酸性间视紫红质

488

495

500

503

碱性间视紫红质

378

378

380

380